7月16日,长篇非虚构文学《“制造”新东莞》新书首发式在广东文学馆举行。该书是广东省作协樟木头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重点创作扶持项目、东莞文学院重点签约创作项目,由东莞市作协副主席吴诗娴与国内知名的财经作家王千马联合创作,作者从打工文学到“新工业文明”“二亿分之一”的温暖叙事和从“他乡”到“我城”的书写,具有鲜明的新大众文艺特质和特征。
以文学之笔书写新东莞的“制造美学”
从“世界工厂”到“智造名城”,东莞的转型之路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缩影。长篇非虚构文学《“制造”新东莞》从东莞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的线索出发,聚焦东莞从代工经济到自主创新、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驱动的转型历程。书中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与人物采访,记录了企业家、工人、科技创业者等群体的真实经历,既展现了东莞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也探索了工业文明的美学表达,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深刻思考。
作为东莞市文联东莞文艺创作重点题材之一,《“制造”新东莞》也是广东省作协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重点创作扶持项目、东莞文学院重点签约创作项目。从构思、走访到创作出版,该书历时两年创作,融合作者吴诗娴深耕东莞的细腻观察与王千马作为财经作家的宏观视野,以大量实地调研、资料整理、人物采访为支撑,不仅展现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历程,更书写了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为读者呈现出东莞制造生产线背后的人文温度与产业升级的文学注解。
开创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范式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表示,该作品探究东莞“从制造到智造到创造”的进阶之道,讲述东莞“三来一补”的企业故事、“世界工厂”的奇迹故事、“国际制造名城”的创业故事,阐释“东莞制造美学”的科学内涵、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呈现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的东莞范本、东莞智慧。同时,作品以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验,对平凡人物的深情厚意,刻画了从莞商蔡殷宝到“2亿分之一”平凡劳动者的奋斗群像,定格出东莞制造、广东制造、中国制造的昂扬姿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洋溢着岭南春来早、人勤地生宝的地域特色和敢于无中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的创新气质。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表示,《“制造”新东莞》是一部东莞制造业的壮阔史诗。从“三来一补”的起步,到“世界工厂”的辉煌,再到今天创新智造的转型,该书用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经济跃迁。书中鲜活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东莞独特的“制造美学”。肖风华认为,作品将严谨的经济叙事与生动的文学表达完美融合,让专业的经济话题变得可亲可感,开创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范式。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制造”新东莞》这本书所呈现的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命题。书中不仅展现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历程,更书写了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他们用汗水与智慧铸就了东莞独特的“制造美学”。东莞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东莞制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读懂东莞的韧性、创新与温度。
主创嘉宾共谈城市变迁与文学创作
在访谈环节,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与两位作者展开深入对话。
“东莞让人最佩服的是,它身处广深之间,是被两座超一线城市挤在中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常常因为虹吸,而成为超一线的附庸,但是东莞硬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王千马认为,东莞的故事之所以值得书写,在于它展现了中国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做东莞的文章,不仅是在记录一座城市的发展史,更是在解读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样本。
“东莞是一座‘无问西东’的包容之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属。”在东莞生活多年的吴诗娴说道,东莞这座城市就如同小鸟们乐于筑巢的“温暖窝”,让来自各地的人们都能扎根于此。
柳冬妩认为,《“制造” 新东莞》以全景式笔触勾勒出东莞制造业的完整发展脉络,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一部新时代的“东莞传”。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于此拼搏奋斗,为这座城市的书写注入了情感的温度。柳冬妩表示,这本书将通过文学的笔触,刷新读者对东莞制造的认知。
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武汉股票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