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2月16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成为大明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天。那一天,北京城乌云密布,整个城市弥漫着压抑的氛围。百姓们无不为于谦的死哀悼,心头充满了悲伤与不甘。然而,无论人们如何哀求,今日,英宗的决定依然是铁石心肠的——于谦必须死。
有趣的是,这个命运的轮回似乎有着某种不解的联系。315年前,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最终被葬在了他的故乡杭州,而这个冤屈的悲剧几乎成为了千古遗憾。而今天,另一位忠良之士,于谦,也即将在这座城市,因同样荒诞的指控,走向死亡。历史的车轮转动,总是那么讽刺和无情。
1450年8月15日,明英宗朱祁镇终于回到了北京。然而,这个回归的“太上皇”年仅24岁。朱祁镇为何年纪轻轻便被迫成为了“太上皇”?这一切都要从一年前说起,且这段历史充满了耻辱与荒唐。究竟发生了什么?必须提到一个名叫王振的宦官,他为人狡猾而充满野心,是这一切荒唐故事的始作俑者。
展开剩余86%王振出生于贫寒之家,曾在乡学里做过教官,但由于能力不足,很快便辞去了这一职务。科举之路对于他来说几乎是天堑。然而,王振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宫成为太监,入宫侍奉英宗。进入宫廷后,他巧妙地靠近了英宗,陪伴着他度过了童年,成为英宗信任的伙伴。渐渐地,英宗对王振产生了深厚的依赖,王振也趁机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力,逐步操控了朝政。
王振这一手段极其高明,他利用英宗的单纯和信任,控制了朝廷,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一个专权的宦官。与此同时,贪污和买官的现象在朝廷中层出不穷。大明北部的瓦剌,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迅速崛起,统一了蒙古各部,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富饶的中原。
与明朝的关系愈发紧张。瓦剌每年向明廷朝贡,而明朝则以马匹和其他贡品回报。然而,瓦剌的使者人数逐年增加,甚至虚报人数。王振终于忍无可忍,只按人数赏赐,甚至削减了贡品的数量。也先在愤怒之下决定与明朝开战。这一决定,标志着大明即将陷入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
经过长时间的和平,明朝的军队明显缺乏战斗经验,而瓦剌却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大同和宣府的失守,迅速传入了京城。此时,大臣们陷入了恐慌,但王振似乎并未感到丝毫的威胁。反而,他高兴地认为,这正是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于是,他鼓动英宗亲自带兵出征。尽管于谦等大臣极力劝阻,英宗依然决定亲征。
当时,英宗年仅二十岁,年轻气盛,雄心勃勃,他与王振的看法一致:区区瓦剌,怎么能威胁到大明?因此,在短短三天内,王振和英宗从周边地区临时召集了20万大军,仓促出发。
临行前,英宗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自己的两岁儿子立为太子,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暂代监国。而于谦,则被留在了京城,担负起保卫大明的重任。王振的决策逐渐显现出其危险性,战局急转直下。
王振指派宋瑛和石亨迎战,结果二人相继败北,宋瑛更是在战场上丧命。此时,军心动摇,英宗也有撤军的意图。为了挽回颜面,王振决定让军队前往自己的家乡蔚州休整。这一决定,充满了私欲与自负,仿佛一场自我炫耀的旅行。后来,王振又担心家乡的土地被大军践踏,决定改变方向,前往宣府。可悲的是,王振的这番操作不断加剧了战局的混乱。
最终,王振将大军引至土木堡,这个决定成了大明灭国的前奏。由于没有水源,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的精锐骑兵包围,眼看就要被彻底击溃。王振却做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继续等待辎重部队的到来。最终,瓦剌人利用这一机会将明军围困得水深火热。
瓦剌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围而不打。三天后,明军因缺水而面临崩溃,王振此时竟信以为真,接受了瓦剌的和谈请求。结果,瓦剌人趁机发动了偷袭,彻底摧毁了明军,20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
这一消息传入京城,整个朝廷陷入了空前的慌乱。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家破人亡。局势急转直下,留守在北京的诸位大臣心急如焚,但无一人有计可施。唯有于谦挺身而出,提出了以“保卫北京”为首要任务,坚决拒绝南逃南京,坚信北京必须守住。
于谦的计划迅速得到了孙太后和大臣们的支持。通过他的调度,北京的防线逐渐稳固,数十万大军开始集结,粮草储备充足。然而,最棘手的问题仍然是英宗的命运。英宗作为瓦剌的俘虏,一旦瓦剌逼近北京,必定会以其为人质要求明朝开城。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于谦提出了一个冒险的方案——废除英宗,让其异母弟朱祁钰即位为帝。
在紧急情况下,孙太后同意了这一提议。朱祁钰被立为皇帝,史称景泰帝。在于谦的领导下,大明终于扭转了败局,成功抵挡住了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而大明也暂时从灭国的边缘回到了历史的正轨。
然而,景泰帝登基后,虽然明朝免于一场大劫,但他与英宗的对立并未因此消除。景泰帝对英宗心存戒备,开始将其软禁在南宫,并废除了英宗所立的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这个决策为日后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
景泰帝的儿子不幸早逝,英宗的复辟之路逐渐清晰。石亨等人利用景泰帝病重的时机,策动了一场政变,将英宗恢复为帝。恢复后的英宗在即位后的数年里,开始了对于谦的报复。
景泰帝的病情加重,英宗的复辟最终以成功告终。复辟后的英宗将于谦和王文抓捕,定其“谋立外藩”的罪名,凭借“意欲谋反”的荒唐指控将其定罪。最终,于谦被冤杀于他曾誓死守护的北京城,年仅60岁。
于谦的一生,光明磊落、忠诚正直,然而却终究未能逃脱那些政坛暗流的迫害。他的死,成为了大明历史上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悲痛。
而对于孙太后来说,她永远不会忘记,正是于谦的勇敢与智慧,才让大明王朝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守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的未来。
发布于:天津市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武汉股票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